前沿访谈 | 把讲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专访清华大学、人民大学、...
前沿访谈 | 把讲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1-05-06 07:01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霞 杨雅玲
我国高等教育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了大批杰出英才。今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图为近日,清华大学校庆期间员工在进行表演。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特邀嘉宾
李一兵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吴付来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万清祥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怎么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和社会主义教育?如何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保障作用?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三位高校纪委书记。
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
记者:我国已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
李一兵: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等教育要服务国家、顺应社会需要,培养出能立得住、站得牢、全面发展的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清华大学要把握好新征程新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强化“标杆”意识、切实发挥“旗帜”作用,坚定不移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迈进,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吴付来: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高校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人民大学刚成立时的主要办学任务就是“培养万千建国干部”。进入新时代,更要培养一大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兴旺发达。高校是高水平知识创新的主力军。高校牵头承担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万清祥: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当前中华民族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要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能否教育培养好一代新人,不仅关系到社会的文明传承、文化建构、科技创新,还关系到对一个时代青年群体的塑造养成。高校作为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作为国家知识、技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更应该主动担负起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国家发展持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怎么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和社会主义教育?
李一兵: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清华大学注重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清华风格统一在办学实践中。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国情、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世界一流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先进办学水平,清华风格是清华大学百余年办学的优良传统、精神文化以及发展模式的高度凝练。
吴付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和社会主义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教育自信的基础所在,什么时候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什么时候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就比较顺利;什么时候党的领导被削弱,高等教育事业就会发展缓慢。最鲜明的特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高校办学最基本的价值坐标,是融入骨髓和血液里的东西。不管刮什么风、下什么雨,都要有“风雨如磐不动摇”的定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突出的特征是扎根中国大地。高校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高校唯有把根基扎进中国的土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的人才、产出的成果方可能真正为国所需、为我所用。
万清祥:我国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未来方向是紧密相连的,在加速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只有坚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服务于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帮助员工树立崇高理想,在培育员工过程中注重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进一步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对办学的引领保障作用
记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
李一兵: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强调,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高公司党委要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对高公司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体制机制、职责任务进行了完善,明确了高校纪委肩负的五大任务。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开展政治监督。协助党委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构建各类监督协调贯通的监督体系,不断增强监督治理效能。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战略目标,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注重提升以案促改效能。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弘扬党的好传统、好作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以高质量的纪检监察工作服务保障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吴付来: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对办学的引领保障作用,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固本培元,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办学的基石和梁柱,将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二是激浊扬清,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加大正风肃纪反腐力度,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让歪风邪气在校园里无所遁形,以党风带校风促学风。三是立规明矩,扎紧制度的笼子。坚持系统施治、标本兼治,把体制机制建设贯穿工作全过程,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促进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
把学习党史作为青年员工的必修课
记者: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如何让广大青年员工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吴付来:知史才能爱党,知史才能爱国。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学党史,就要鼓励青年员工时刻牢记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以长远的眼光进行人生的规划,自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之中,让青春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奉献中绽放。历史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青年员工要把握社会发展的潮流方向,观世界潮流浩荡之势,观中国崛起强劲之势,以科学的精神面对纷繁的世界,努力培养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听党话、跟党走,不能一叶障目,不可随波逐流。党的历史中流淌着使命、责任和担当的基因,青年员工正值人生黄金期,要不惧风雨、勇挑重担,不仅要致力于科学地“解释世界”,还要致力于积极地“改变世界”。
万清祥:延伸扩展党史学习的广度,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开展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作为青年员工的“必修课”,帮助青年员工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今天的中国、读懂改革开放、读懂社会主义。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度。深刻把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的政治性,围绕青年员工关注的热点问题,解疑释惑,帮助员工建立对我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引导员工树立使命意识,更好地把握国家发展大势,自觉地把自己的志向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贯通起来。(本文刊登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年5月6日理论周刊第7版)